第两百九十九章 狼烟又起-《刀斧》
第(2/3)页
这家伙晚上带这么多人围攻我的王府,最后就自己回家打几下就完了?!
我去,还有没有皇家尊严了啊?
任守忠转过头来看看向赵允弼,拱拱手道:“老奴参见北海郡王~”
赵允弼指着司马光,委屈道:“任都知,本王不会是听错了吧,就这?”
任守忠点点头道:“官家口谕,老奴记得一字不落,哦,对了,官家说,旧城拆迁,皇家当作表率,万不可给天下徒留笑柄~郡王告辞,老奴这就回宫伺候官家去了。”
说完,任守忠摔着手中的拂尘,在几个小太监的簇拥下,向皇城悠然而去,司马光起身后看看赵允弼,只见北海郡王挥退家奴,任凭工部吏员上前,在王府围墙上画上了一个大大的“拆”字。
司马光递来契约,赵允弼唤来管家与自己的房契核对后,木然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司马光接过契约,朝他拱了拱手,赵允弼恍若未见,早已转身进了王府,整个过程中,两人一句话都没有再说过。
司马光转过身,一众工部官吏和随性的金吾卫都是发自肺腑地向他行李,看向他的眼神中添了不少狂热,虽说很难,不过此时的司马光的身躯里仿佛充满了力量,官家的支持让他始料未及,而北海郡王的妥协更是让自己充满了成就感。
这以后,汴京城中谁还敢在此事上与工部纠结分毫?
你的面子难道比赵允弼还大?!
“回衙门!”
一声轻喝,却在司马光的胸中激荡成了千军万马,获得官家的青睐很简单,勾心斗角什么的都是下乘,要多学学那李现,凡事干就完了!
在司马光的强硬推动下,汴京的旧城量房早在三月二十之前已经全部完成,现在倒成了司马光天天给城外的李现递信,不断询问勘测进度,是否需要工部官吏支援等等,让等着看笑话的李现好一阵郁闷。
毕竟是大儒,脑子没坏掉!
李现只能如此在内心编排,测绘地形可是赞画部的重中之重,难得有如此系统的培训机会,整个枢密院的赞画们在春寒料峭的汴京城外足足忙活了一个多月,终于赶在三月底前完成了任务。
看着大厅内精致的沙盘,李现犹如看到了一个美人一般爱不释手,转眼又想到自己即将毁掉这件巧夺天工的作品,心中又肉痛不已。
整个工程预计耗费五万万贯,预计历时十年,首批财务预算高达七千万贯,这里面包含旧城拆迁的安置款,新城住宅区的开工费用,水泥也在军械司的加班加点之下储存了数百万吨。
整个工程招募民工十六万人,共计催生了三万多家工坊,整个中原地区的流民被一扫而空,进而导致中原地区的地主们不得不降低地租,以期能够留住足够多的佃农。
各种工坊依然如雨后春岁一般冒了出来,水泥、木材、金属加工、粮食加工,涉及各行各业。
民工们吃睡在工地,御寒是个大问题,从辽国传进大宋的棉花也得到了大面积的耕种,这种纺织材料一经出世便立刻占据了纺织品的主力位置,最先得到应用的就是棉被,随即就被广泛用于服装。
从庆历七年开始,大宋迎来了华夏历史上最壮观的婴儿潮,不仅仅是汴京,随后开始的全国各大城市的扩建和翻新都催生出了巨大的劳动力需求,朝廷下令,四岁以下的婴儿可凭户帖每月从官府领取粮米一石。
礼部新增教化司,每个十四岁以下的孩童,从六岁开始必须进入公学,除了传统的诗书礼乐之外,还必须学习算经各科。
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正是在这年终被喻为“大宋闲王”的李现,如今他摇身一变,从大宋的战神变成了一名杰出的工匠,各式各样的的材料和图纸,源源不断地抛向社会引领者社会的变革。
庆历八年,新城城市结构的建设完成,道路全部与内城贯通,北海郡王被赵祯以宗室及天下表率的要求,成为了第一个迁居新城的汴京人。
第(2/3)页